最近,106岁白叟周启祥在网上火了。网友们惊讶,白叟家在如此高龄,身体仍然称得上健康,每天坚持打太极拳、画画、重视新闻,过得有条有理,日子情绪活跃达观,使得一众80后、90后赶来“电子打卡”,纷繁要“沾沾喜气”。白叟的实践身份随之揭晓,他是北京日报社印刷厂原厂长。近来,咱们去探望了这位万众瞩目的老寿星,听他讲起半个世纪前那些宝贵的报社往事。
周启祥白叟现在住在石景山区的一家养老院里,是这儿年岁最大的一位“住户”。看到报社来的后辈,他很是高兴,笑脸满面地说是“自家人”来了,一向热心地招待着,声音洪亮,笑声朗朗。因年事已高,他耳朵有些不太灵光了,需求凭借助听器谈天。
周启祥的终身,与我国近现代史的诸个要害节点同频。他生于1919年,是五四运动的同龄人。1931年“九一八”事故后不久,年仅12岁的他走出校门开端作业,在其时北平的几家报社做排字工人,包含《实业报》《晨报》《文言报》《时言报》等,一做便是许多年(其间曾时间短在天津做过几个月织机工人),阅历了一整个绵长的北平沦亡年月,一向到抗战成功。1946年春,他加入了刚刚建立的《新民报》北平社。
《新民报》是由闻名报人陈铭德与同人于1929年在南京兴办的一份前进报纸,抗战全方面迸发后内迁到重庆,活跃宣扬抗日。抗战成功后,南京版复刊,并在北平、上海两地建立分社,别离发行日刊和晚刊(晚刊即今天上海《新民晚报》前身)。北平社的司理是通俗文学咱们张恨水,在他的运营下,北平《新民报》适当兴旺,老舍、茅盾、郭沫若等名家著作屡次出现在该报副刊上,引起广泛影响。但是,由于《新民报》一向以来对立内战、召唤平和、揭穿本相,常和政府“捣乱”,被当局视作眼中钉,1948年南京社被勒令停刊;而北平社在北平解放前夕,张恨水因疾病等多方面原因辞去职务,报社一度落入摇摇欲坠状况,处于离散边际。这一紧迫关头,幸而社里有两三位地下党员挺身而出,建立职工会,召唤咱们“护厂”,把《新民报》坚持办下去。前进青年周启祥也是参加护厂的一员,新我国建立后,1950年,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加入了我国。
彼时,北京新闻职业正百废待兴。北京市委还没有自己的机关报,而老北平的民营报纸中,《新民报》是其间仅有保存下来持续出书的,可谓鹤立鸡群,因而在北京发行量剧增,非常兴旺。在人民政府的引导下,《新民报》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资方代表、闻名报人邓季惺(陈铭德之妻、经济学家吴敬琏之母)是主任,周启祥荣任副主任、工会主席,他开端“为大众做一些作业”,工人们获得了歇息日和劳作保护、稳妥,提高了福利待遇。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民报》一度运营遇到困难,邓季惺找到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想把报社交给人民政府。政府经过研讨,以为《新民报》是私营报纸,不能直接接纳,应采纳收买方式。另一方面,从1950年起,北京也在筹办一份新的市委机关报,考虑到北京地区已有日报《新民报》,拟定名《北京晚报》。在这样的机缘下,被收买的《新民报》便与《北京晚报》准备处兼并,原有人员根本都留下了,《北京晚报》也适应改名为《北京日报》。1952年4月,周启祥随搭档们一同,正式成为尚在准备中的北京日报社的成员。
周启祥回想说,被政府收买前,《新民报》的大都党员已被抽调去《北京晚报》准备处帮忙,留下的党员只要他和别的两位排字工人。收买过程中,其时市委宣扬部领导廖沫沙、民革主席李济深、《新民报》副总司理黄苗子都曾找过周启祥了解状况。“邓季惺也想把报纸办妥,市委也想把《北京晚报》办妥,我跟黄苗子说,都是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新的我国。”忆起往事,周启祥笑道:“我也不知道其时怎样就说出那么一句话。”
并入准备处后,一段时间内,《新民报》仍然照出。准备处的采编部队中许多都是从各大学、中学抽调来的年青学生,热心有余但新闻实践经验不足,便在《新民报》的园地上先练手,为行将创刊的《北京日报》做准备。1952年9月29日,《新民报》终刊,并刊登了《北京日报》创刊启事。10月1日,《北京日报》创刊号诞生,第一批订户许多便是从《新民报》直接转来的。
进入北京日报社后,周启祥持续在印刷厂作业,历任秘书、副科长、副厂长、厂长。1953年,报社从西单《新民报》原址处迁往东单二条,后来又迁入了麻线号的新建四层办公大楼(后地址变更为西裱褙胡同34号)。据报社元老李滨声先生回想,那时印刷厂就在办公楼后边,里边有照相制版、铸字、排版、印刷等车间。
周启祥明晰记住在这些车间里来回络绎的日子。印厂作业繁忙,白日排字、排版,晚上制版,后半夜印刷,一向到天亮,流程不间断,一天二十四小时总有人在上班和下班。特别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后,作业翻番,更是繁忙,从修改部到印厂,流程线上几头跑,成为周启祥的常态。那时,日、晚报两份报纸都只要对开的四版,版面有限,含金量却无限,作为,“可信度适当高,职责适当大”,基层单位都要经过报纸信息来了解方针、开展作业。因而,采编、印刷作业有必要再三慎重,忙归忙,一点点不敢大意。周启祥也知道不少年青修改记者,这些稍显青涩的新闻作业者都干劲十足、如火如荼,他还记住有个姓郭的记者每天都能写一条新闻,荣获“郭一条”的绰号。
周启祥还见证了日、晚报从“铅与火”跨进“光与电”的年代过渡。他在职期间,报纸还选用铅字排版,但电脑排版的事已然提上日程。为了让汉字出书印刷在立刻就要降临的互联网信息化年代大潮中不落后,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北大王选教授带领团队研究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体系,在研制实践过程中,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报纸进行了技能层面的沟通。作为北京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周启吉祥王选也常常打交道。1987年,68岁的周启祥从北京日报社退休,同年,《经济日报》成为第一家试用“华光”激光照排体系的报纸。1990年1月1日起,《北京日报》也全面告别了铅字印刷,迎来了光电年代。
从北京日报社印刷厂厂长的一线岗位上退下来,周启祥仍然没有歇息,持续在我国报业协会作业了十年,直到78岁才正式退休,敞开新的人生阶段。
一百岁,人称“期颐之年”,字面意思便是日子起居诸般事项等待后代赡养。周启祥早已跳过这节点,日子却仍然自理无虞、五光十色,令网友们赞赏和钦服。人们猎奇,健康长命的诀窍是什么呢?周启祥拿过笔,写下十二个遒劲有力的字:体有小劳,神有所托,宽宏大量。这是今世画家董寿平的摄生理念。
体有小劳,意思是让身体有些适量的劳作,别整天闲坐着。周启祥从退休后开端练太极拳,迄今坚持将近30年,日日不辍,曾经能一天练三遍,从上一年起,因年纪和身体原因,“减数了”,也要练两遍。他还当面演示了一套太极拳,虽然因年事已高,举动多少有些不方便,但整套动作仍然能够称为行云流水,一招一式稔熟于心,可见是多年的修行。太极拳对白叟精力情的影响是清楚明了的,他面色光润,常带笑脸,到了饭点,习气性地单独走去饭厅吃饭,不必旁人陪同。
神有所托,意思是精力要有所寄予。周启祥82岁时上了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现在已成为他精力日子的重要部分。居室墙上挂着他的数幅著作,最显眼的是一幅卷轴,绘着寿星和寿桃图画,题字“夸姣长命”。从题款可知,这是他98岁时的著作,但从线条、设色中,看得出笔力的稳健。周启祥分外喜爱画花卉,就在前几天才刚刚完成了一幅牡丹图,花朵颜色绚烂,蕴含着丰满的生命力,题为“富有长命”。这些传统体裁,都寄寓着我国人的夸姣心愿。
至于宽宏大量,便是人生处世的情绪了。这方面周启祥有自己的准则,归结为“善以待人、乐于助人、推己及人、永不负人”。在多年领导作业中,也遇到过犯过错的同志,他的做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协助对方知道过错、改正过错,而不是一味赏罚。达观向上的情绪,是夸姣人生的基底。
现在,周启祥的大儿子已有75岁,最小的四儿子也已67岁,宗族枝叶茂盛,还有些后代远在海外,他常常用iPad和他们视频。老爷子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同龄,相同追上了这一波新技能革命,微信、抖音用得称心如意,每天还会在iPad上阅读新闻,时间关怀国内外大事,随口就聊起俄乌抵触的最新形势。照料他的女儿说,老爷子每天早上还要喝一杯咖啡,很洋气。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句中的真意,从周启祥身上切当地感触到了。临走,白叟跟咱们道别时,忽然笑盈盈地说了一句英语:“We must learn from you!(咱们必定要向你们学习)”真是令人被宠若惊,一起深受启示——活到老,学到老,如此度过充分的终身。
《106岁的北京日报社印刷厂老厂长:在年代的波涛中回望人生》(作者:张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