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厅

产品介绍: 在中国感觉什么都很快速

2024-03-08 产品展厅

产品详细说明

  20年前,中国在各大国中第一个正式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过去十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水准不断提升、范围逐步扩大,让双方都从中获益匪浅。同时,慢慢的变多的东南亚青年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生活、工作。

  这里,是四个不同的东盟国家青年,在中国求学发展的故事。在采访中,她们都表示,将会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在中国与各自国家共进发展的宏大新时代,打开更美好的未来之门。

  上图:2023年6月15日,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全球文化节”暨2023年综合评价招生校园开放日活动。

  来自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Paramita Dewi,有一个很好听的中文名叫林美君。她出生在一个华裔家庭。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林美君的妈妈对中文仅能做到听和说,因此对林美君从小就要求学习中文,希望她能掌握“老祖宗”的语言。

  小学毕业时,林美君跟着姐姐回到了妈妈的祖籍福建龙岩旅游,还去了厦门观光,这让小美君对于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与认同,也埋下了一颗来中国学习发展的种子。在报考中国的大学时,在印尼的中国公司工作的妈妈,对林美君的选择非常支持。“妈妈说在中国留学能申请奖学金,可以让我的中文水平得到进步,以后有更多机会去中国公司工作,工资比较高,呵呵。” 林美君说。

  林美君透露,她当时的梦想是去浙江大学,但因为姐姐也在上海读书,可以互相照顾,也为了让妈妈安心,她最终选择了来华东理工大学。“其实那时候我自己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东西,然后看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来就没听过,就选了这个,没想到和我的性格还是很匹配的。”

  因为疫情的关系,林美君在大一后回国上网课。虽然身在印尼,但她的心却一直留在中国,一直盼望着能早日回到中国。“我始终记得自己的梦想和初心,希望能早点回去进行线下的课程,因为HR的课程,很多方面是要教你和人面对面打交道的。” 林美君说。

  2022年秋天,在国际间航班防疫政策还比较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之间经过沟通合作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包括林美君在内的100名印尼留学生乘坐包机回到了中国继续学业。“飞机落地广州,我感觉像做梦一样,我真的回来了,又能见到我的中国朋友和老师了。” 林美君向记者回忆起回到中国的感受,依然十分兴奋与激动。

  即便是在印尼上网课期间,林美君依然寻找在当地中国公司实习的机会,希望能继续提升个人的中文语言能力,更多地了解中国企业的文化,也看看自己的能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她曾在一家中国手机公司的销售部门帮助主管工作,比如将中文的PPT翻译成印尼当地语言,以及管理一些数据。“我之前对办公软件不是很熟悉,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这些软件,管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和人沟通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此外,林美君还在小红书社交平台当过国际运营的实习生,主要工作是审核印尼当地及新加坡网友上传的视频。

  在网上寻找实习机会的过程中,林美君深深地感受到,来印尼开展业务的中国公司慢慢的变多。她介绍:“这一些企业都希望能招聘到印尼当地的中文比较好的一些学生或者员工来拓展业务,既方便和印尼本地人沟通,与中国主管们交流也没有语言障碍。”

  在上海,林美君感受到很多不同,比如地铁。“我在中国觉得这里什么都很快速,比如坐地铁很快。我在雅加达很多时候是开车出行,非常地堵。而在上海,地铁交通非常发达,我一下子就没有了堵车的烦恼。” “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她的包丢了,报警后才两个小时就找了回来,中国的警察真的太快速高效了,对我们的态度也非常好。”

  更让林美君感到快速的,是中国四通八达的高铁,她感慨:“出去旅游都可以坐高铁,很短的时间就到了,快得让人不敢相信。”作为印尼第一条高铁,用中国标准建造的雅万高铁通车的消息,也让林美君兴奋不已。她希望,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推进,以后印尼会有更多的高铁,经济也会有更快的发展。

  今年毕业的林美君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而她的妈妈,也已经早早地来到了上海,见证自己女儿在中国的本科毕业典礼,为她更远大的发展梦想加油打气。

  “我希望将来可以一边读研一边工作。以后也许会有很多东南亚的青年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我想做一个与人们传统印象里不一样的HR,能够为年轻人的工作选择指引方向,而不是仅仅板着面孔管理。我是个喜欢挑战的人。” 林美君说。

  同样留学华东理工的黄仅伟是个来自马来西亚的活泼女孩,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我是马来西亚华裔。因为家庭背景的关系,父母从小就和我讲中国五千年文化和历史的知识,要懂得饮水思源。所以我从小对中国就有很大的兴趣,十分喜爱中国,中文也学得特别好。” 黄仅伟说。

  正因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向往,2019年黄仅伟中学毕业后选择来中国留学。“我是想来中国看一看现在的中国到底是如何,体验一下中国人民现在的生活。”黄仅伟说,“中国是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厉害,我心里也觉得很自豪。同学们也都是很赞同我去中国留学的。”

  黄仅伟的家,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距离新加坡仅30分钟车程。在这里出生的她,从孩童时代就可以感觉到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给当地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碧桂园等中国地产集团在柔佛新山开发的“森林城市”等地产项目,及相应的商务区和高科技园区等项目,都令她印象非常深刻,“中国广州开通了到新山的直飞航班,有很多中国人来这里买房,让我们新山变得更进步和繁荣了,就是物价比以前高了”。

  黄仅伟选择了到上海的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她很感兴趣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她看来,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而且是设计之都。学习之余,她经常会去看各种设计展览。“因为欧美设计方面比较牛,我们学校跟法国、德国的高校之间都有合作,来自欧美的顶级设计展览在上海也很多。我觉得如果在马来西亚念大学的话,这方面的实力可能没那么强。所以在上海学习,看世界的这种机会会更多一些,对自己的专业和今后的个人发展都会很有帮助。”黄仅伟说。

  在上海学习期间,黄仅伟交了很多中国朋友,也交到了来自印尼的好友林美君。老师和同学对她的关心和爱护也令她非常感动。由于疫情的关系,黄仅伟在大一第一学期之后也如林美君一样,只能回国上网课。“我的班里只有我一个是留学生,老师们还特地帮我开直播,跟中国的同学同步一起上课,我很谢谢我的老师的帮助”。

  去年,黄仅伟以《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中文推广》为题,参加了华东理工大学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了校级二等奖。她负责的,则是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太极文化,制作成视频,并翻译成当地的语言。她介绍,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项目,能向“一带一路”沿线的更多国家进行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广。

  今年春节的时候,黄仅伟第一次登上了东方明珠塔。俯瞰上海的城市全貌,密布的高楼大厦,给她留下极为震撼的深刻印象。“很美!在东方明珠塔下面还有一个博物馆。展示上海这些年来经历的历史,想不到以前就有那种繁荣的景象,很有特色和风情,就是我常听说的‘夜上海’的感觉,相信以后会更漂亮。”

  平时空闲的时间,黄仅伟除了会去看艺术展,也会去上海各地比较有名的地方去转转看看,品尝一些比较地道的上海美食。她俏皮地把自己形容为“一个吃货”,“中国好吃的东西很多,比如武汉有热干面,有啥地方特色美食,我有机会都去尝尝”。中国其他的城市,比如杭州、苏州还有湖南等地,都留下了她旅游的足迹。“还有中国台湾。”她强调。

  记者采访时,黄仅伟正面临着本科的毕业典礼。由于签证的关系,她的父母没能来得及到上海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在她看来是个不小的遗憾。根据自己发展计划,她将继续在本校攻读研究生,学校已经承诺给予她全额奖学金。

  在黄仅伟看来,随着“一带一路”深度合作,对于她这样的东南亚留学生的发展机会也会慢慢的多。由于家乡柔佛新山与新加坡经济的紧密性,对于未来,她希望能在中国或者新加坡找到一份与专业相符的心仪的工作。“我的中英文语言沟通能力比较好,我觉得可以代表新加坡企业来中国,或者是中国企业把我外派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作为文化与经济沟通的桥梁,为双边的更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仅伟说。

  今年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洪婉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第五年,目前,她正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针灸科、推拿科、皮肤科等科室进行轮换实习。而来自泰国的杨萌,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泰国法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学生,也正在成都读大五的课程。

  在和病患交流时,洪婉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常常让人忘记她其实是个“老外”,而现在像她这样的“洋中医”变得越来越常见。

  洪婉晴出生在印尼辽内省的一座小城,从小身边有很多说闽南语的华人,耳濡目染中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好奇。看着中药铺里人来人往,喝着妈妈用药材熬的八珍鸡汤,中医的种子在她心里悄悄种下:“中医的根在中国,学中医就要来中国学。”带着一腔热情,她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杨萌从小也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还参加过当地的汉语演讲比赛。在高中时,她曾来云南学习过一段时间,看到当地的老师用大枣桂圆保养皮肤,用中药滋养身体,她感到很神奇。“一接触中医我就迷上了它。”杨萌说。

  杨萌表示,虽然之前她就学习过中文,但进入大学后会有《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其中深奥的文言文经常让她难以理解,只能求助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她希望未来能看到泰语版本的中医药教材和书籍,让中医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中医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医学体系,其中的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理论中国学生尚能理解,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则“不知所云”,这背后蕴含了中医和西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采访中,杨萌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描述,“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人的五脏与五行息息相关,这句话解释了人五官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身体状况的变化。杨萌表示中医传统理论的学习让她对中医的体会更加深入,在进一步接触中华文化之后也逐渐明白背后蕴含的阴阳调和、相生相克的哲理。

  虽然东盟很多国家目前都在开展中医药教育,但普遍缺乏对中医思维的培养。洪婉晴表示,在印尼高校中,中医专业的授课以印尼语为主,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印尼当地受到欢迎的针灸等实践方法,缺少对中医传统理论的学习和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她当初选择来到中国学习的原因之一。

  杨萌也有类似的感受,在她参与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泰国法政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的前期,学校会设置通识课和医古文课,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化基础和思维,之后再学习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基础也更扎实。

  洪婉晴和杨萌都表示,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亚被慢慢的变多的人理解、接受和喜爱。她们也希望,通过在中国的学习,能够将中医更多地在自己的国家普及,从而让更多的病患从中受益。记者|刘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