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有“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眼下,正值螃蟹最为肥美的季节,无论是公蟹还是母蟹,都达到了黄满膏肥的状态,是食用的最佳时期。
大闸蟹中每100克可食用部分就含有高达约14克的蛋白质、2.6克脂肪,其中钙含量约达141毫克、磷含量191毫克。这对于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与合成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能够滋养全身,为身体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来提升免疫力。
中医认为,螃蟹味咸,咸味为五味之首。《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咸软”,而大多咸味的中药都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古代医书就有记载将螃蟹捣烂外敷患处,以散瘀和消肿。蟹爪的功效则与蟹壳和蟹肉稍有不同,有破血、消积、堕胎的作用,可用于产后瘀积腹痛、产难催生等。
然而,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螃蟹性寒,虽然能够强筋健骨、去瘀消肿,对于跌打损伤的病人有一定的好处,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
螃蟹中富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组胺,容易引发过敏反应。过敏体质的人食用后,有极大几率会出现皮疹、水疱、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螃蟹性寒,易伤脾胃阳气,且螃蟹中富有丰富的蛋白质,不容易被消化,脾胃虚寒者食用后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良反应,甚至加重相关胃肠道等症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每人水产品的适宜摄入量为40~75g(可食部分)。因此,食用螃蟹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适量:健康成人每天吃蟹别超过2只(大约4两),少吃为宜,一周内食蟹最多别超过3次,老人和小孩儿吃螃蟹更要加以节制。
均衡:吃螃蟹时,肉类应酌情减量,最好再搭配谷类、蔬菜,以便均衡各类营养。
熟制:螃蟹在烹调的过程中,一定要煮熟,在高温状态下,才能杀除螃蟹身体里的细菌。
柿子含有较多的鞣酸和果胶,这些成分与螃蟹中高蛋白相遇会产生不易于消化的沉淀物质,影响蛋白质的吸收,阻碍消化,由此产生腹泻。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说“螃蟹大寒,茶水(也含有鞣酸)亦寒,两者同食伤胃”。 但成熟后的甜柿子鞣酸含量低于0.1%以下,只有大量进食涩柿子才有可能发生腹泻;所以注意食用量即可,不必过分担忧。
《神农本草经》云:螃蟹性寒、味咸,归肝、胃经,有邪热结痛,通胃气,调经脉之功。因此在食用时,人们常寻找一些食材来中和其寒性。说到去蟹寒的“黄金搭档”,以下几种食材备受推崇:
醋的酸性有助于中和螃蟹的寒性,同时还有杀菌和促进消化的作用,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螃蟹中的营养成分。
生姜性温热,吃螃蟹时,蘸姜末醋汁,既能去腥,又能暖胃。此外,还能制作姜糖水,在吃完螃蟹后趁热喝下一碗,有助于发散体内的寒气,保护肠胃。
紫苏是一种性温味辛的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等功效。在烹制螃蟹时加入紫苏,不但可以中和螃蟹的寒性,还能去腥增香,使蟹肉更加鲜美。紫苏的独特香气与螃蟹的鲜味相得益彰,让人回味无穷。
黄酒的温热性质有助于抵消螃蟹的寒性,同时黄酒的香气还能提升螃蟹的口感。不过,对于不喜欢喝黄酒的人来说,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其他温性的饮品来替代。
上海市名老中医诊疗所特邀专家,浙江省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传统医学工程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泰坤堂中医医院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医学硕士、上海市中医医院首届名师传承项目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擅长中医诊治全科疑难杂症、胃肠肝胆胰和甲状腺病,如灵活辨证治疗萎缩性胃炎(萎缩、肠化异性增生)、食道或胆汁返流、溃疡、慢性肠炎、脂肪肝、乙肝、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胆息肉、胆囊术后症、胰腺炎、消化道肿瘤、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高尿酸、高血糖和失眠、咳喘、亚健康等虚症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结节、子宫肌瘤、围绝经期综合症等均有一定经验。特别是治疗内、妇科相关疾病,多病种、多脏器疑难杂症,理虚进补,膏方,较有特色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