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三高”食品向儿童青少年营销中国营养学会发布13类食品判断标准

  高盐、高脂、高糖(以下简称,“三高”)食品摄入过多慢慢的变成了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重要诱因。而不规范的食品营销则是养成儿童青少年不健康饮食上的习惯的“幕后推手”之一,“三高”食品的推广会间接增加儿童青少年能量、脂肪和钠的摄入,加剧超重和肥胖问题。

  如何才能科学的限制“三高”食品面向儿童青少年营销?高盐、高脂、高糖是否有明确标准?7月8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答案。

  《报告》精确指出了建议不允许营销的食品类别并对焙烤食品、即食速食、饮料类等13类食品建立了阈值判断标准,如果某食品钠、脂肪或糖含量任何一项超过阈值,则建议限制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营销。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报告》的发布是为了约束和规范“高盐、高脂、高糖”食品向儿童青少年营销的行为,也为引导食品向更健康方向发展提供相关依据。她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的推广和应用。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形势愈发严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 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 2%。超重和肥胖不仅会影响儿童的代谢及健康,还会影响其学业表现和自信心,甚至有可能远期影响到成年健康,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这些健康因素的变化成为制定我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的背景之一。

  “真的是时候了。我国居民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超过88%,更通俗的说,很多人因为吃得不对而患病去世,高盐、高脂、高糖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在破坏身体,这难道不可怕吗?”杨月欣强调。

  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举了一个更加贴近实际的案例。“有一次我们去调研,我和有关部门领导建议,学校周围应该限制高盐、高脂、高糖食品的售卖,但尴尬的是没办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这也是我们为何需要推出营养素度量模型的原因之一。”

  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以及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国际上推荐采用营养素度量法(NP)对食物进行分类和排序,并开发出相应的营养素度量模型对食物进行营养评价,以为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国家已采用营养素度量法构建了不同的营养素度量模型,并在推动包装正面标识、限制面向儿童的营销和广告、开展健康声称、推动企业配方改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韩军花介绍,自2021年10月开始,中国营养学会与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牵头组建了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建立项目工作组、专家指导组和国际顾问组等,真正开始启动了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的科学研究项目。结合限制“高盐、高脂、高糖”食品和非酒精饮料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营销为主要目标,最终决定选用更契合中国现阶段行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西太区)的营养素度量模型为主要参考,创建与国情需求相一致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

  在《报告》中,面向儿童青少年允许营销、不允许营销的食品类别,以及别的类别超过阈值则限制营销的判断标准受到关注。

  《报告》建议不做营销限制的食品类别包括原型、新鲜的谷物、蔬果、奶类、大豆等食物;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对于天然原型食物或仅做简单物理加工的食物(如干燥、粉碎 / 碾磨、冷藏 / 冷冻)等。建议不允许向儿童青少年营销的食品类别包括糖果类和调味面制品(如辣条),不限定阈值。

  除以上食物类别外,项目研究组根据营养素模型对焙烤食品、即食速食、饮料类等13类食品建立了阈值判断标准(表1),如果某食品钠、脂肪或糖含量任何一项超过阈值,则建议限制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营销。此外,如果产品中工业工艺流程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供能比大于1%,或者产品中酒精含量≥ 0.5%,则建议限制该产品营销。

  韩军花表示,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目前纳入的成分最重要的包含钠、脂肪和糖三项指标,并不能算“完美”。后续研究组将持续关注国际和国内进展、收集各方意见和反馈,希望可以多方合作,推动落地应用和政策的具体实施。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